“椎間盤突出”,影像學報告中的常見詞匯,也是讓很多患者繞進治療彎路的開始。貼各種膏藥貼到皮膚潰爛,扎各種針扎到“千穿百孔”,到頭來,還是顯示“椎間盤突出”,原本沒有任何不適的頸椎、腰椎,也被折騰出了毛病。
真相:一字之差,方法不同!
椎間盤突出,要養
椎間盤從25歲左右就開始進入自然退變的過程,到了一定年齡,頸腰椎間盤都會多少有點突出,只要突出尚在正常范圍內的,沒有引起不適,就可以不必采取治療措施,而是要采取養護措施,例如少低頭,少彎腰,注意好防寒保暖等。
椎間盤突出癥,治養結合
突出的同時,伴隨腰腿不舒服的情況,則一定要及時前往???,找專業的醫生進行針對性地治療,切勿輕信各種偏方,以免適得其反。同時,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養護措施,避免再次誘發病癥或導致病癥加重。
生理曲度變直
在做完頸椎X線片檢查后,“生理曲度變直”成為了壓在不少人心上的大石頭。“脖子已經沒有曲度,很嚴重!”、“如果不及時治療,發展成更嚴重的頸椎病,就來不及了!”這些環繞在身邊的傳聞,讓很多人產生了許多焦慮的情緒,不僅試了很多網傳方法,還來來回回跑好幾趟醫院。
真相:單純的生理曲度變直并不是病,而是一種頸椎在長時間的不良應力下產生的一種狀態,并不可怕。
無明顯不適,重養護
在沒有其他不適,或者只是偶爾有頸部酸痛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,不必太過關注,只需做好日常頸椎養護即可。
有癥狀,進一步診查
而如果出現了明顯的頸痛、手臂痛等癥狀,則建議在做好養護的基礎上及時就醫,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。
總結下來,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“病”,其實都是因為只根據影像學檢查而盲目下的定論?
片子焦慮?
在門診當中,這樣的唯“影像學”論者并不少見。一進門就趕緊讓我們先看片子,反反復復地去做檢查,越拍越焦慮,越焦慮越拍...光一個人就拍了厚厚的一沓的片子。
影像學報告僅是診斷一部分
然而,事實上,影像學檢查只是診查的手段之一,它并不是診斷的金標準,更不是治病的方法,片子也是病情需要時才拍。
除了影像學的提示信息之外,我們還需要關注自己“有沒有不舒服的癥狀?”、“醫生在局部觸摸的時候有沒有疼痛?”等其他方面,只有專業全面的判斷,對癥下藥的治療加上持之以恒的養護,才是我們遠離疾病,保持健康的正確方法。
本文為科普資料,不作為診療依據。內容僅供參考,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。
文章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